你好,欢迎访问华教国际!

华教国际

首页

>

欧洲留学

>

留学攻略

德国的工业和教育强是有道理的(1)

来源:网络 作者: 发布者:wangfei 发布日期: 阅读量: 免费留学咨询
       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超过200人,为何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德国,竟拿走了近1/3的诺贝尔奖?
       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万宝龙、西门子、徕卡、卡尔蔡司、阿迪达斯......为何如此多的世界经典在德国诞生,并且长盛不衰?
       答案还得从德国的教育说起。
       说德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洪堡大学。和其它那些动辄四五百年历史的欧洲大学相比,它的历史并不算特别悠久,但是它创立的节点正代表着普鲁士的崛起,同时这里最早提出大学应“研究教学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德意志文明的象征和教育理念的模型。
       建校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决定大力投资教育,甚至不惜将豪华的王宫——海因利希宫贡献出来作校舍,所以洪堡大学的教学楼从外观来看很是豪华复古。
       二百年来,这里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
       柏林洪堡大学从创建开始就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倡导“研究教学合一”,大学要以“知识为最终目标”,因此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在留德期间,就曾吸取洪堡大学的办学精神,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唯一必须知道的东西,就是图书馆在哪里。走进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不禁被眼前的情景震撼。
       “巨大的场馆和特定的设计让读者感觉似乎坐在苍穹下”(图书馆建筑师马克思·杜德勒语),四周的茫茫书海,像是等待读者去挑战和征服的知识巅峰,而错落的一层层阅览室,就像是攀登的台阶。
        德国的大学是开放式的,路人都可以进去参观。据说德国是世界上国民阅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大概从图书馆的规模和使用上就能窥见一二。
        而走入洪堡大学办公大楼,抬头就能看到墙上醒目地刻着的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也是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说洪堡等教育家们更多地在以理念奠定教育基础、阐释世界,那么德国的匠人式实践则切切实实在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