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史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高等专科学校。原名巴黎师范学校。1795年创办,后由于政府更迭而几经改组、封闭。1808年,根据拿破仑一世的帝国敕令予以重建,成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并于1810年开始招生。
1845年学校改为现在的名字。在学科上分文、理两科。文科设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现代外语、社会科学等专业。理科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专业。
无论在哪一阶段,高师都与时代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它为法国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士。如开生物学新纪元的亚雷斯和巴斯德,存在主义先锋萨特,自由主义战士雷蒙·阿尤,共和国总统蓬皮杜,总理兼任国民议会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现的拯救法国社会于传统陋习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师是独一无二的,它孕育着革新的激情与反僵化的冲动,推动着历届政府的改革与完善。尽管饱经岁月的磨炼,这所古老的学院在今天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动着探索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在自然科学方面巴黎高师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塞尔日·阿罗什就是巴黎高师的教授),10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沃夫奖得主和一位阿贝尔奖得主,其中该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数学三大奖于一身的数学家。巴黎高师的学生总数不到两千人,所以,从相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诺贝尔奖单产最高的大学,从绝对值看,巴黎高师是获得菲尔兹奖最多的大学。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又是科技发展的温床。
学校特色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很早就为自己确立了一种国际使命。早在19世纪时,就曾有为数极少的几个中国和罗马尼亚学生就读于巴黎高师;而如今则已有数以千计的研究者来自世界各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有攻读学士至博士各级学位课程的法国和外国留学生总计2000多人;学校拥有专职教师研究员近500名和40个研究实验室。这一高密度的资源配置,加上众多的校际合作协议,使巴黎高师成为一个拥有特殊优势的国际交流中心。学院每年邀请近60名外国教授参与学生培养课程教学;各系和实验室接待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员、博士后或资深研究人员。
本科录取要求
语言及相关考试成绩:
最低TEF/TCF:C2
硕士录取要求
其他要求: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需包括: 1.填好的申请表格 2.申请者简历及动机信 3.申请者在L3和M1阶段的成绩单 4.两封推荐信
语言及相关考试成绩:
最低TEF/TCF:C2
成绩要求
法语: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