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阶段
好了,你的口语能力提升后就要开始考试了。
首先了解一下Delf /Dalf 口语考试的流程。
整个考试最重要的是两大块内容:独白和互动。
也就是一个 Exposé 和 一个 考官提问。
考试开始考官会给你一份材料,你有一段时间去阅读这份材料,然后根据这份材料来谈谈材料牵涉到的话题。
材料的话题是很与时俱进的,通常会牵涉到很多时事热点的话题。
范围包含但不限于:教育、环境、健康、饮食、工作、日常生活、消费与时尚、新技术
分析材料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形式:
(1)根据材料的内容,引申出一个目前社会存在的现象。
然后分析这个现象的好的方面、坏的方面,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材料是关于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你分析智能手机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好的方面坏的方面,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
(2)材料体现了一种现象,你需要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告知这种现象会带来的结果,然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例如材料是关于中国的“相亲”,你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谈:
外界压力(父母、固有观念、年龄、社会给的压力,让适龄年轻人不得不把结婚提上日程);
自身现状(年轻人996、无社交、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单身);
社会条件(相亲网站很成熟,家庭介绍也很方便)
可能带来的结果:遇到奇葩相亲对象、不停的相亲让大家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心之类的。
解决措施:走出门去参加社交活动,认识新的人;敞开心扉,接纳他人 等等….
只是举个例子,大家可以自己发挥。
关于这个材料的话题分析,就是在考察你自己对某个热点现象的了解和认知了。
在准备期间的时候,你可以从这些常考的话题出发,每一个话题找一个热点现象去准备。
可以看关于这个现象的新闻报道,积累核心词语和表达;看看中外网友的观点,在分析资料后再产出自己的观点。
像在做一个报告或者是一个论文那样去准备这些话题。
不用害怕自己准备的这些用不上。
因为其实你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做的是掌握整场考试的主动权,想尽办法把整个话题引到你熟悉的领域。
这里我提几个学生容易陷入的误区:
(1)为了用出高级词汇,刻意凹句子
整个口语考试,考官看重的不是你用了多高级的词汇,而是你谈话的内容,和你阐述观点时的逻辑性和流畅度。
内容和你自身的思考很重要。你对这个话题的认知是否深刻,是不是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些才是重要的。
表达只要清晰准确就好,不需要刻意加入很多自认为高级的表达,这样反而容易显得突兀。
当然,如果是你已经熟练掌握的词,用对了地方会加分。
(2)分析的没有逻辑、浮于表面、假大空
自己的回答是否假大空有一个很简单的验证方法,那就是这个话题你用中文是不是能讲的好?
很多考生失败的点不在于词汇量不够丰富、表达不够到位,而是本身肚子里没有“料”,没有观点。
例如让考生回答一个污染的问题,他就只能回答到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去治理污染。
但再问到他如何治理,具体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他就懵了。
这就不单纯是语言问题了,而是知识储备和思考问题的深刻程度的问题。
(3)套模版
这个就不用说了,模版这东西,真的太容易看出来了。
有这个时间不如多记一些相关的表达,让自己阐明观点的时候更流畅。
(4)背文本
这个就更不提倡了,你累,考官看着更累。
(5)太紧张导致谈话不自然
尝试微笑,像和一位好友那样去交谈,直视考官的眼睛,要不然容易被认为是在背答案哦,
(6)一次说一大段
法国人的习惯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引出多个问题。
你不需要一次说一大段,你可以拆开说,有来有往才是自然的交谈啊!
(7)试图用分析文本的时间把整个独白写下来
这个很不提倡,因为如果你这么干很有可能就是你写不完,这样很有可能前面很流畅等到后半部分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了,对比会很明显。
最好是列提纲、写关键词,然后自己表达。
(8)立场不坚定,被考官的思路带偏了
考官会问很多问题,但你不能被带跑偏。
开头坚持什么观点就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不要前后矛盾,会被认为思维混乱的。
其实整个法语的口语考试,更看重的是你分析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 ,而不是你用的句型是否高级。
法国学生就是浸泡在这样的思辨氛围里长大的,他们的教育中,会有很多很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大家之前看到的法国哲学考题,也就是法国崇尚思辨思维的体现。
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中国学生十分薄弱的。
我们很容易分析现象分析了一大堆,但自己的观点一个没有。只会描述、说明,而不会输出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
去多读一读有观点的议论文吧,看看别人如何用各种论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就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