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华教国际!

华教国际

首页

>

欧洲留学

>

海外游学

德国青少年社媒行为观察

来源:网络 作者: 发布者:wangwenwen 发布日期: 阅读量: 免费留学咨询
    “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一刷TikTok就停不下来。”慕尼黑女孩,14岁的宝拉如此评价自己的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这听上去相当成熟,不乏对自我的反思。宝拉每天都要刷TikTok长达三四个小时,其间也会在网上聊天,看电影,还会刷刷Instagram。她的手机每隔90分钟就会锁屏,这是她自己设置的,但她也会因此从手机切换到电脑上。随之而来的是,她耽误了其他的事情,比如体操协会的训练,有时还完不成家庭作业。对此,宝拉反思说,别人很早就已经跟她解释过社交媒体的危害了,学校里讨论过,母亲也跟她说过。“然而了解到社交媒体的危险,并不意味着就能免受其害了。”
    宝拉的生活里充满着灵感的碰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及无尽的知识,但也不乏算法的滤镜、互联网推崇的美貌、线上的仇恨言论与网络暴力。伦敦大学最近一份研究分析了网络的这些消极方面对年轻女性造成的影响:9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发布照片之前会对图片进行编辑,70%的人感受到压力,认为自己必须向他人展示完美的人生。60%的人有过抑郁情绪,因为自己的外貌不符合网上对于美貌的定义。宝拉也承认,她常常将自己同他人做比较。“网络上对美貌与穿着的潮流发展让我们每一个同龄人都感到焦虑。”她很担心那些八九岁的孩子是否也会受到这类影响,因为他们也早就开始刷TikTok和Instagram了。 
    乌特·克罗伊茨(Ute Kreutzer)也已经对此展开了反思。为了孩子,她曾经制定过不少规则,如今只有一条还在实行:每天晚上11点之前,菲利克斯和约翰娜都必须把他俩的手机放到房门外——夜里绝对不能碰手机。其他的规则都遭到她17岁的儿子和14岁的女儿的拒绝:每周有一天不碰手机;限制刷特定App的时间。这位母亲还曾经试图控制两个孩子的推送发布数量和他们的粉丝群体。“后来我根本就管不了了”,克罗伊茨说,“一放学两个人就一直玩手机。”
    菲利克斯和约翰娜的这些举动在德国青年人中十分常见。根据最近的“年轻人,信息,媒体” (JIM)这一研究统计,在2021年,12至19岁的德国青年人平均每天至少有四个小时用于在线浏览。根据年龄以及性别的差异,大家对于诸如WhatsApp, Instagram, YouTube, Snapchat或是TikTok等App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菲利克斯喜欢玩游戏,还爱在游戏平台Discord上和同学聊天。“就这两项,每天就要占去我大概五个半钟头”,他说。约翰娜喜欢看TikTok上的短视频或是刷Instagram或者Snapchat。“我也知道这算不上是多么有意义的爱好”,她说,“但是真的很有意思。”这对兄妹在各自十岁生日当天就得到了一部智能手机——一如同德国目前百分之九十四的青少年一样。但是兄妹二人都宣称:他们并没有网瘾。
    点赞,转发,回复,评论,加好友——所有这些都会奖赏我们的大脑
    长时间的在线行为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很明显的是:在发布信息,点赞,被点赞时,大脑的奖赏中心伏隔核的确会受到刺激,就如同吃饭,喝水,性行为、获取金钱以及吸毒一样。因此有警告认为,过度使用媒体会造成危害——例如受到德国联邦政府委托,从事BLIKK项目(blikk.de,一项神经科学研究)的专家们。在这项研究中,儿童和青少年医生共询问了大约5500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结果显示:长时间依赖智能手机和电脑键盘的人,患注意力缺失过动症,超重以及精神涣散的风险更高。而且每六个德国青少年中就至少有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网上冲浪行为——典型的上瘾症状。该研究刚刚发布时,媒体报道的标题都是:“孩子过度依赖手机会生病”,“无节制的媒体消费会损害青少年的健康”,或者:“上托儿所时就已经开始每天玩智能手机了——危害在所难免”。 
    但也并不尽然,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些人质疑的是上述研究中的研究方法。BLIKK研究的结论是依托于相关性,而并非基于因果关系。换句话说:这份研究显示的是数据之间的关联。然而长时间保持在线是否就是导致孩子肥胖或是对社交媒体上瘾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研究中并未得到证实。可能有诸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譬如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等等。还有分析认为青少年陷入抑郁以及产生自杀想法,是源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这类分析也遭到了质疑。
    那么要如何解释那些的确存在的心理疾病呢?根据汉堡-艾本德大学医院的成瘾行为研究专家开展的一项调查,目前在德国10至17岁的青少年中有将近二十分之一(4.6%)的人对于社交媒体有依赖倾向——比起疫情之前有明显增长。其中具有“高风险性”社媒行为的人数也有所上升:目前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人与此有关。将两组数据整合起来,也就是在德国有将近八十万儿童和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研究者对青少年以及儿童网瘾者的定义是:那些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法自拔的人。在他们的观察看来,这一危险在疫情封城期间甚至有所加剧。一旦孩子为此忽视了自己的其他爱好以及学校里的课业,开始躲避和家长以及朋友的接触——同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那么这便是危险迫近的警告信号了。 
    在德国,要使用大部分社交媒体的App,用户至少要达到13周岁以上。很多孩子偷偷绕开这一年龄限制,对此那些大公司貌似并不在意,虽然他们明知他们的产品因而会带来危险。在吹哨人弗朗西丝·霍根(Frances Haugen,前脸书员工,曾检举揭发脸书对社会公众的不良影响)事件之后,Meta公司的内部文件已经充分显示出Instagram对于小女孩看待自我的方式施加了哪些不良影响。然而Meta并未得出要严格限制年龄的结论。也有批评指出可以为13岁以下的用户再单独开始一个Instagram平台,然而公司并未实行这一计划。
    “当然有很多年轻用户绕开青少年保护模式,”柏林媒体教育家茱莉亚·贝尔(Julia Behr)说,但她还是不建议父母一刀切式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因为这样的话会导致孩子在社交方面面临被孤立的风险,而这又会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家长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各个网络平台,然后和孩子们讨论一下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对于自己制作TikTok视频的青少年而言,这还很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然而很多成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应该建议家长更耐心地倾听,并时刻注意预警信号,最好可以尽早引导让孩子开始反思自己在社交媒体方面的行为。
    在社交媒体上,约翰娜接触到了不真实的网红审美,也接触到了女性主义文学
    乌特·克罗伊茨也开始了行动。她十分注意不让女儿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住址,在发布图片时要三思而行。约翰娜也十分了解可能面临的危险,谨慎行事。近来,克罗伊茨观察到,女儿忽然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了。克罗伊茨认为,这与TikTok之类的公司所提倡的所谓美貌有所关联。约翰娜自己也注意到网络上对外表的过分关注。“到处都是人们对身材的评论,说谁太胖或是太丑。”她自己目前还没受到过攻击,也许正是因为她在网上的行为都比较小心谨慎。“总体而言我很少发布评论。”约翰娜主要在网上寻找烘培食谱,近来还开始关注女性主义文学。前不久,她就刚刚在网上订购了第一本书,开始阅读了。“以前从没见她对这方面感兴趣”,这让她的母亲很吃惊。 
    正是由于上述事例,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博索(Christian Bosau)才不建议对社交媒体妖魔化。“的确有危险,这毫无疑问。”然而同时,青少年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了解世界,发现崭新的领域和兴趣,跟同龄人交流。“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社交媒体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克里斯蒂安·博索认为。挑战之处在于,要能够适度。然而那些网络平台公司则故意在这一领域做文章:“智能手机的初始概念就是要服务于我们的社交需求。”譬如每收到一个信息都会发出响声。14岁的宝拉说:“如果我有哪天只跟不到十个人网聊,我就会觉得孤单。”
    所以,无法直接证明得出青少年对社交媒体成瘾的风险,克里斯蒂安·博索说。他还和他在科隆莱茵应用技术大学(Rheinischen Fachhochschule Köln)的学生一起开展了实验,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场实验中,两组受验者被授予了相同的任务,其中一组受试者的手机却被借口拿走了。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受试者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任务的成效也更优异。“可以证实出智能手机的确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行为”,克里斯蒂安·博索说。
    一旦关掉手机,一半的青少年会认为自己错过了什么 
    莫里茨也感受到手机是如何左右着他的日常生活。这位16岁的年轻人在聊天软件中很多聊天群:有朋友群,运动协会群,还有青年广播群。有时,半个钟头之内他就能收到六十则消息,每收到一条消息,手机就会震动闪烁。“这是小小的幸福的信号”,莫里茨这么说。但他也发现:每天都感到要立刻回复信息的冲动——害怕自己否则就会错过什么。害怕被落下,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错失恐惧症(FOMO, Fear of Misssing Out)。 
    根据“年轻人,信息,媒体”(JIM)统计,一旦关掉手机,近乎一半的青少年都会有这种感受。然而也有一半的青少年承认,手机上的大量信息通知干扰了他们的生活。莫里茨便是如此:不久之前他曾因此关闭了手机的信息推送。“我现在不会立即回复了。”他处理WhatsApp这些信息的方式显然更加自我了。永远在线,时刻准备着,这种社会压力在他的身上变小了。
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博索也建议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将智能手机收起来。即便只是试试自己能忍受多长时间也好。有一点很明显:那些已经有成瘾行为的人很难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应对手机信息。对此,周围的人可以起到决定性的帮助作用,例如父母和朋友。十四岁的宝拉就通过与一位好友见面聊天获得了帮助——这个女孩也很难摆脱TikTok的影响。两人尽量在周六的见面过程中,一起度过没有手机的一天。
    对于乌特·克罗伊茨来说,衡量的标准在于:您的孩子除了网络之外还有其他爱好吗?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她还是比较放心的。菲利克斯每周有两晚做运动的时间。约翰娜喜欢烘培,而且还开始阅读了。
    原标题:《对大脑奖赏中心的有序刺激》
    原文转载自fluter.de
    翻译:歌德学院

×